高考,簡單一個詞卻可以改變億萬考生的命運,寄托著千萬家庭的希望。
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播發(fā),其中提出,探索全國統(tǒng)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高考不分文理無疑是教改中的“大手筆”,其實,對河南來說,不分文理科不算是個新嘗試,2001年至2003年間,我省實行的就是“3+大綜合+1”的高考模式。
昨天,記者從省招辦了解到,目前我省的高考科目設置不變,按三中全會精神和教育部的部署進行改革也會提前“告知”。
新政解析·河南狀況
文理不分科,我省曾經(jīng)嘗試過
對河南來說,不分文理科不算是個新嘗試。2001年至2003年間,我省實行的就是“3+大綜合+1”的高考模式。“3”即語數(shù)外,“大綜合”為理化生政史地等6個科目的綜合。選考、兼招科目“1”,全省不統(tǒng)一劃定分數(shù)線,由高校自主確定錄取標準。
從2004年起,河南開始啟用“3+文綜/理綜”高考科目設置方案。新方案中“3”為語文、數(shù)學(分文科數(shù)學、理科數(shù)學)、外語,為每個考生必考科目?!拔木C/理綜”分別為文科綜合( 包括政治、歷史、地理3門課程) 和理科綜合( 包括物理、化學、生物3門課程) ,由考生根據(jù)個人情況選考其一,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
記者走訪:讀者馮云1999年參加高考,文科生。聽說今后文理有可能不分科,她僥幸地說:“幸虧我考那年文理是分科的,要不就我鐵定考不上大學?!?/p>
參加2002年高考的王鈺從高一開始便顯現(xiàn)偏科,一碰到理化題就“打怵”。當年考試時,河南省實行的是“3+大綜合+1”的高考模式,考試結果理科成績拉了“后腿”,“不分文理科,對偏科的我來說,就是內傷??!”
省招辦稱:目前我省高考無變動
《決定》一發(fā),不少家長、學生第一反應就是“擔心”。大家提出,學校的教學和孩子的學習基本是隨著 “高考指揮棒”走的,假如高中三年的學習都不分科,高考時卻要分科,這該怎么辦?
“具體的改革實施方案還沒有出臺,學校需要等改革實施方案出臺之后才能采取進一步舉措,目前學校在各階段的教學工作仍按照原有的計劃和步驟推進?!睂τ趯W生和家長圍繞“變化”所提出的焦慮,省招辦新聞發(fā)言人陳大琪說,目前我省的高考科目設置不變,仍是“3+文綜/理綜”的模式,將來我省將按三中全會精神和教育部的部署進行改革。她向大河報記者透露,即便是要進行改革,也不會“突變”:“按照教育部三年早知道的規(guī)定,如果有變動,我們會提前告知,所以學生和家長不必過于擔憂。”
記者走訪:駱女士的兒子今年讀高二:“兒子選擇理科。他的文科很不好,尤其是語文很差勁,偏科偏得厲害。所以現(xiàn)在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理科上,如果到兒子高考就取消分科,我們可是措手不及,這對偏科的孩子不公平?!?/p>
名師點評:不分科可防知識結構偏差
陳敦賢
河南省名師、鄭州市終身名師、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中語文老師,從事高中教學20多年。
●中國學生分科過早,不分文理科會有2/3學生受影響:目前河南基本是高一結束后,高二一開學就分文理科。中國學生文理科分得太早,國外并不這樣。不分文理科,對文理傾向明顯的學生肯定有影響。假設1/3的學生偏文科,1/3的學生偏理科,1/3的學生不偏科,如果不分科,至少2/3學生受影響。
●表面看壓力大了,實際并非如此:文理不分科,學生學習的東西多了,表面上看起來負擔加重,事實上并不一定。如果高考只考語數(shù)外,看著科目少,但也許考的題目會更深層次,難度加大;如果考的科目多,題目可能就不會那么難,掌握基礎就行。
●會讓學生知識結構更豐富:文理是互補的,大師都是文理兼長。目前國內一些大學已經(jīng)有了改變,比如學生入校,大一、大二不分專業(yè),到大三再分專業(yè)。改革是很好的誘導,也必然會影響到初中、小學,讓學生們的知識結構更豐富。
劉成章
周口市鄲城一高校長
文理不分科可防知識結構偏差,可加強學生平時的學業(yè)水平測試,對偏科的學生來說,有些科目達到合格就行了,不一定將所有科目放到高考里去考。
新政解析·專家訪談
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文理不分科,必須與招考分離同步推進
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說,這次《決定》明確提到不分文理科,是《決定》關于深化教育改革相對于教改綱要的新意之處。推進高考不分文理科,這一構想是很好的,可以避免中學過早分文理科,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出現(xiàn)偏差。
但是,實行這一改革,必須與考試、招生分離同步推進。如果離開了考試招生分離,而在現(xiàn)在的集中錄取框架之下,實行不分文理科,可能會出現(xiàn)兩方面問題:增加學生的負擔;無法通過文理不分科,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
破解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
這次《決定》提到實行考試、招生相對分離,是破解基礎教育應試教育的必由之路。簡單地說,實行考試、招生分離,就是中學自主教學、考試社會組織、大學自主招生。按照這種招考模式,中學將擺脫考試指揮棒,自主設置課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未來學業(yè)規(guī)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以及課程難度。
應努力突破集中錄取制度,應多次錄取
對于高考改革來說,形式上的文章,就是考試科目改革、分值調整,而實質性的改革,則是實現(xiàn)考試招生分離,推進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
當前高考改革的關鍵就在考試、招生分離,這就應該努力突破集中錄取制度。
推進一年多次考,應該多次錄取才有成效,否則,多次考選擇最好的一次成績計入總分進行排序錄取,還是為一次集中錄取服務,非但不能減輕學生焦慮,反可能增加學生的焦慮。
如何推進“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
如何推進“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這需要將已經(jīng)嘗試的高校自主招生與集中錄取脫鉤,將自主招生移到統(tǒng)一高考之后,并把統(tǒng)一高考的功能從目前的選拔轉為評價即可。在統(tǒng)一高考成績公布之后,大學可自主提出申請成績要求,達到申請成績要求的考生可自主申請若干所高校,大學獨立進行錄取,每個學生可以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不僅需要落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還要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多次考試多次選擇,同時與多次錄取相結合。
相關鏈接
高考大事記
1977年:恢復高考。
1983年: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9年:高考標準化考試在全國推行。
1999年:教育部考試推行“3+X”科目改革,廣東省率先在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英語考試加試聽力。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實現(xiàn)全面網(wǎng)上錄??;同年,北京市在高考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科進行自主命題嘗試。
2004年:推廣分省命題。
2006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同年,自主招生高校擴大到53所。(記者 王燦 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