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一直以來呼聲很高。近來有關國家年內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報道以及國家衛(wèi)計委相關負責人的否認,都引發(fā)了新一輪爭議。
學習大國(XXDAGUO)在此不說政策是否應該放開,只是想從學理角度和歷史數據來討論,到底是什么讓中國人不想多生了。
現在人們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當下,出生率、生育意愿齊齊下行,不少人都有切身的體驗。這是為什么呢?
一般觀點認為,計劃生育政策、人均GDP水平、人力資本水平是中國生育率急劇下降的三大推手。只不過,這三個變量在不同時期對生育率下降產生的影響,并不相同,呈現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首先,生育政策對生育率下降的影響,邊際效果漸趨下降。第二,經濟發(fā)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資本積累對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影響日益增強。
換句話說,人們要么忙著掙錢,要么忙著上學,讀完碩士還要讀博士,生孩子的事自然就往后推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發(fā)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藥。而相對來說,貧窮就是最合格的助產士了。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現在經濟繁榮,娛樂至上,世界那么大,孩子是拖累。
按照人口學規(guī)律,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一旦總和生育率[注1]在2.1的替代水平下,就意味著進入了低生育率階段。
也就是說,一家兩個娃,整個社會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保持平衡,人口結構才可以保持穩(wěn)定,就不會走入老齡化社會了。但是,現在人們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從歷史上看,解放后到20世紀70年代,總和生育率通常處在5-6的水平上?,F在呢?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算出,全國的總和生育率事實上已經多年低于1.5了。
地方層面,有學者在江蘇進行了數年的人口調查,結果發(fā)現,在假設不受政策限制的情況下,平均每對夫妻期望的孩子數大概是1.7個,也就是說顯著低于2.1的替代水平。
這意味著,即使將來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數量,生育率回歸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數據不撒謊,到底是誰讓中國人不想生了?
首先,要明確一下生育政策的適用范圍。事實上,我國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具體計生政策都有區(qū)別。
總體上看,農村寬于城市,西部寬于中東部,少數民族寬于漢族。因此根據蔡昉的測算,從全國整體上看,政策規(guī)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僅僅為全部人口的36%。
也就是說,即便實行了嚴格的計生政策,全國還是有六成多人可以多生。
第二,從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時間上來看,事實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提倡以“晚、稀、少”(晚婚、生育間隔、少生優(yōu)育)為目標的自愿性計劃生育了。到80年代才形成了強制性的獨生子女政策,隨后逐步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并得到越來越嚴格的執(zhí)行。
這里,有一個時間點很關鍵,就是總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是發(fā)生在1970-1980年期間,也就在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從5.8下降到2.3,下降了3.5個孩子數。而以2008年總和生育率為1.4作為參照的話,1980年以后總共才下降了0.9個孩子數。
生還是不生,這不單是中國的問題
中國的人口轉變有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口轉變的速度非???。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口轉變,即從“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轉變,是以高度壓縮的形式完成的。
根據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的數據,中國人口期望壽命從40歲上升到70歲,只用了50年左右,比歐美國家少用了一半時間。而英國、法國的總和生育率,從5下降到2,用了約75年的時間,而我們花費的時間不到30年。
那么中國的這種現象是獨一份嗎?不是。
韓國、新加坡、泰國和中國臺灣都沒有實行過計劃生育政策,但他們和中國大陸一樣,生育率從上世紀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點上,到90年代以后都下降到低于2.1的替代水平。印度雖然在時間上有所滯后,但變化軌跡也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這種現象是東亞經濟發(fā)展模式,或者后進國家的趕超戰(zhàn)略,在人口變化上的符合邏輯的反映?
“我們用幾十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走過的道路?!边@是我們在總結各個領域的趕超成果時,說的最得意的話。
但是,快,不一定是好事,往往是雙刃劍。因此,只有正確、全面地認識到人口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之后,再去考量政策變遷、制度改進,我們的發(fā)展才會更理性,更穩(wěn)健。
[注1]總和生育率:也稱總生育率,是指該國家或地區(qū)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