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辦學收養(yǎng)孤兒,身患重病突然辭世,兒子放棄百萬年薪,繼承遺愿當上了181名孤兒的“海歸爸爸”。當今天的很多人仍對老人倒地扶不扶心存疑慮時,馬樂父子的這段故事卻好像照進現(xiàn)實的一道曙光,顯得格外醒目而且難得。
這對父子之所以令人動容,不僅在于兒子出人意料地放棄百萬年薪而選擇了守護孤兒的清苦生活;還在于父親傾盡半生收養(yǎng)孤兒、竭慮辦學的仁厚之心;更在于父子之間那份心愿與選擇的匯聚,最終讓他們完成了兩代人救助、守護孤殘兒童的大愛接力。
其實,探求這對父子觸動人們心弦的價值力量,無不滲透出國人長久傳承的質(zhì)樸信仰。
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推及對他人之愛,正是滲透民族心性的仁愛之源。四年前,民辦教育企業(yè)家馬守政辦起專門招收孤殘兒童的福利學校,將自己對學生的專注繼續(xù)投入到更加弱勢的孤殘兒童身上,愛人之心可謂其生命里灌注根本的德目,成為了一種溶于血液的品質(zhì)。而本已和妻子、孩子在澳洲過上舒適生活的馬樂,在親睹父親馬守政彌留之際的牽掛后,幾經(jīng)糾纏最終決定回國接手學校,言語中雖說“想讓父親走得心安”,實則又是完成一輪“仁”心流轉(zhuǎn)。
愛親之謂仁。相比澳洲的百萬年薪、富足舒適,馬樂更放不下的是父親的離去如此突然,以及即使生命逝去也仍放不下的181個孩子。仁者愛親,對親者所愛也往往一力承當。其實,自從馬樂在澳大利亞工作后,每年都堅持寄錢補給學校。正如學校的白老師所言,“馬樂的心早就和老校長一樣,都放在這些孩子身上了?!睈廴酥耐萍杭叭?,這也許就是馬樂從父親那里繼承的一份最大的價值認同。
可是,誰不愿選擇更好的生活?相比優(yōu)越的澳洲,馬樂不是不曾猶豫?;丶易鲆粋€孤殘兒童福利學校的校長,顯然不足以提供他最好的生活品質(zhì),但之所以仍選擇了今天的路,于馬樂而言,實則也脫不開另一份忠恕之德。
盡己為忠,包容為恕。接手福利學校意味著馬樂夫妻倆失去了原有的收入,一家人難以時常團聚,還不得不四處募捐,擔起孩子們大到生病就醫(yī)小到吃飯穿衣的種種事務(wù)。非心存忠恕,即便是心理落差,也足夠令生活難以為繼。
其實,恰恰是馬樂一家的堅守,讓這個收留孤殘兒童的學校得以存續(xù),讓181個孩子的“家”不致散落。古人講述大同世界時說:“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事實上,盡管馬樂放棄百萬年薪做起孤兒們的“海歸爸爸”僅僅是人們趨向大同的一屢微萌曙光,但卻足以溫暖人心,播撒更多陽光的種子,不斷生長……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