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預警失誤所帶來的不便,恰恰是保證人們生命財產(chǎn)絕對安全所必須付出的成本。
北京氣象部門25日發(fā)布暴雨藍色預警,稱午后北京可能迎來新一輪強降雨,不排除個別區(qū)域出現(xiàn)暴雨。預警發(fā)出后,消防、排水部門等嚴陣待命,并堆積沙袋防汛減災。由于此次暴雨藍色預警首次通過短信向市民大范圍發(fā)布,一時間,全城躲雨似“空城”,許多機構提前下班,讓員工盡可能避開大雨,公交地鐵高峰期間客流銳減,往日擁堵的街道車輛變得稀少,一些餐館酒店門可羅雀。然而,這場強降雨并沒有“如約而至”。
“全城躲雨”,結果卻是虛驚一場,許多人對此難以接受,在網(wǎng)絡上,一些對這次不成功預警的質(zhì)疑、批評、調(diào)侃之聲不絕于耳。這些態(tài)度很不可取。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盡管氣象預報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但是,要做到百分之百地精準預報,事實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面對天災的變化莫測,我們?yōu)碾y的應急,有時必須付出審慎的代價。類似這種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預警,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存在,而預測不夠精準,也是時有的事。
例如,在香港,天文臺與傳媒高度配合,每逢天氣異常,電視臺、廣播、網(wǎng)站等,都會把最新的天氣資訊擺放在顯眼位置;地鐵、商場、住宅小區(qū)、醫(yī)院等公共場所,都會懸掛標準化的天氣預警級別。盡管常有人抱怨天文臺發(fā)布的預警是“虛驚一場”,但香港市民普遍把天文臺的預警“當回事兒”。
很多地方的民眾之所以對氣象預警失誤有顆平常心,顯然是看到,與災難帶來的慘重代價相比,幾次預警失誤所帶來的生活不便其實算不上什么,這樣的失誤,恰恰是保證人們生命財產(chǎn)絕對安全所必須付出的成本。
此次無論是氣象部門通過短信大范圍預警,還是消防、排水部門在預警并非最高級別下嚴陣以待,單位讓員工提前下班避雨,都是尊重生命的進步。天災,事前完全沒有人可以說得準,“有備無患”總比“有患無備”好。
另外,也應看到,“全城躲雨”也說明,社會的防災意識提高了。當天,很多企業(yè)表示只要不影響工作,員工可以回家辦公,或者主動放假,讓員工提前回家。很多市民也取消了晚上的社交活動,一些酒店門庭冷落。有這樣的一種“全城戒備”狀態(tài),恐怕真的有大暴雨降臨,也不會給大家?guī)矶嗌儆绊憽?/p>
不過,這次并不多見的“全城躲雨”,與大家剛剛經(jīng)歷了一場61年最大暴雨有關。當災害記憶慢慢褪色,無論政府部門、企業(yè)單位,還是普通市民,是否還能這樣謹慎應對?才是值得關注的事情。要保證“全城躲雨”成為常態(tài),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機制,什么級別的預警,處于社會不同位置的人該有怎樣的應對,要有相對固定的預案。這有待政府和市民一起探索和完善,而不能每次都“跟著感覺走”。(評論員 于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