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開始,滬上小學全面啟動小學一、二年級“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日前,一位小學老師反映:新學期,學校規(guī)定老師批改課堂作業(yè)時,不能用“×”,只能用“O”。有教師質疑,難道連孩子面對自己錯誤的勇氣也不用培養(yǎng)了?(9月27日《新聞晚報》)
由過去打“×”,變?yōu)槿缃翊颉癘”,這樣一個細微的變化,卻在老師群體中引起了強烈震動??梢?推進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哪怕是向前邁開一小步,教育部門和學校都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事實上,由打“×”變?yōu)榇颉癘”,其尊重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心理的善意,是顯而易見的。別看“×”和“O”僅是個符號,卻包含有獨特的感情色彩。比如,老師“×”,表示“絕對否定”;如果打“O”,則表示“指出錯誤”。顯然,相比“絕對否定”,“指出錯誤”更中肯、更溫馨、更人性化,因而學生更容易接受。問題是,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東西,老師并不樂意接受,這就是“教”與“被教”之間存在的矛盾。而推進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就是為了解決這些矛盾。
不可否認,一些老師反對將打“×”改成打“O”,主要是他們已經習慣打“×”,很難改變這種習慣。這些老師從小處講,是怕自己出錯,有失師道尊嚴;從大處講,是一種安于現(xiàn)狀、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表現(xiàn)。
因此,將打“×”改成打“O”,理應得到較好的推行,并得到老師的支持,不必過度解讀。相反,更值得人們關注的是,學校不應止于將打“×”改成打“O”。也就是說,老師在批改課堂作業(yè)時,不能滿足于“指出錯誤”,還應該批注錯誤的原因,并列出正確的答案,便于學生對照和真正弄懂試題。當然,這需要老師付出更辛勤的勞動。這也是教師職業(yè)崇高的真正體現(xiàn)。(張連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