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6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強調,根據(jù)廣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布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6月10日《新京報》)
我國院士頭銜的“含金量”過高早被詬病,也正是因此,引發(fā)一系列問題:院士兼職多、院士增選“官學”混亂、甚至劣幣驅逐良幣、院士退不了休……一些地方還不惜代價引進院士。就像前年,遼寧省出臺獎勵措施,引進或培養(yǎng)出一名院士獎勵1億元。其實各個地方和單位,對于院士的引進、增選和讓其發(fā)光發(fā)熱不能隨便退休的熱情,體現(xiàn)了全社會對勇攀科學技術高峰的鼓勵和尊重。同時,過度的熱情和獎勵、離不開,也暴露出大問題——院士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實際可以帶來的收益,無論對個人還是所在單位、地區(qū)也是十分顯著的。
說來說去,中國的科學技術體制,還延續(xù)著舉國體制的沉疴。我們的兩院院士行政性、權威性的色彩太濃了,兩院既是科研學術機構,又是半權力機構,院士的名頭自然值錢。不僅大而全,且科研、咨詢、學術評價樣樣都包,院士實際上集行政權力和學術、科研于一身。因此,多一名院士意味著可以爭取到的資源和話語權也就更多。
所以不奇怪,為什么這么多的地方政府和單位都熱衷于引進、增選院士,同時讓老院士直到80歲都還要工作。也正是因此,一些地方和單位為了引進和增選上院士不惜血本,甚至我們屢屢看到,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中,有多人為央企高管、政府高官或擔任學術單位領導職務。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對于科學技術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給予尊重是正常的,這是一個社會健康、正常的激勵機制。但我們的問題在于,地方政府和一些單位對于院士能否在在科學技術上有什么貢獻不關心,只關心是否有院士,是否可以增選和引進院士。而這一錯誤的“科學GDP”導向,致使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反倒不高,不能鼓勵那些扎扎實實搞科學技術的人,一些科學家不惜投機取巧、腐敗行賄,以獲得科學上的榮譽和地位。
比較各國院士制度我們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實體性大而全的科學院除了俄羅斯等少數(shù)國家有之外,多數(shù)國家只有松散的科學學會。院士制度在多數(shù)國家聞所未聞,他們只有會員沒有院士,即便因為翻譯問題,國內叫他們?yōu)椤霸菏俊?,其實人家的“院士”和我們也不同。而且很多國家的科學會會員(院士)往往還要自己交會費,并形成了良好健康的學術共同體。這樣的會員更多是榮譽稱號,不代表最高學術稱號,即便是也只是最高學術稱號之一。
這樣的科學學會,不直接承擔科研項目,以確保學會的組織管理以及會員的科研活動有充分自由度、獨立性。我們的科學體制也好,兩院院士遴選、退出機制也好,都應該朝著類似方向邁進。唯有讓科學和權力歸位,科研學術領域建立起良好、值得信任的共同體,院士遴選和退出才能保證公開公正公平。而在一個好的科研學術氛圍之下,大部分學術性官員和不合格的科學家也會主動避嫌,不會去爭奪院士的頭銜、學術上的領軍人。(張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