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各自的歷史和國情的第一步,也許正應(yīng)該是讓繁簡漢字并存,讓三個國家的人可以建立起一種屬于自己的“文字默契”
最近,我去東京參加了一個由中日韓三國大學生參加的討論會。會上,大家唇槍舌劍地討論著著東亞一體化、東亞新地區(qū)主義、東亞共同體等理念的發(fā)展和機制的演進。
有可能在充滿歷史和現(xiàn)實困境的東亞三國產(chǎn)生一種“東亞認同感”嗎?三國年輕一代歷史觀和國家利益的分歧,會影響這個地區(qū)未來的穩(wěn)定嗎?這些問題在會議期間一直困擾著我,卻又找不到答案。
某天會議結(jié)束后,我們一個會議室的十多個人決定一起去吃地道的日式火鍋,這里面,除了我和復(fù)旦大學的同學、早稻田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之外,還有東京大學和首爾大學的同學。
席間,東京大學的河野堯廣突然饒有興致地與我們討論起漢字的“進化”歷程。他從杯中蘸了些清酒,用食指在桌上寫了一個“劉”字?!斑@是小篆”,河野說,“后來它進化為了繁體?!彼疽馕覀兛匆幌滦∽疫吥莻€他正在書寫的“”。
“哇,你真厲害!這個字的繁體我們常常想不起來怎么寫?!币慌缘闹袊鴮W生刁朔忍不住驚嘆道。
“但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現(xiàn)在卻進化成了‘劉’?!焙右皾M臉疑惑地問我們。而且,他寫的這個簡體字并不是“劉”,而是“又刂”,可見他確實對于簡化漢字摸不著頭腦。
“我也覺得困惑。簡體字與繁體字放在一起學習的時候,很難找到規(guī)律?!表n國首爾大學政治學系的金杜煥也湊過來說。
“我認為中國大陸使用的漢字應(yīng)該‘繁化’?!币慌缘臇|京大學學生小川洋輔道。他進一步解釋,“有統(tǒng)計說,目前大約有2000個漢字是中日韓三國常用的,但這些字的簡體版本,我們基本都不認識。”
我趕忙補充說:“當初推行漢字簡化的初衷之一,是掃盲。當時中國經(jīng)歷了多年戰(zhàn)亂,一窮二白,許多人完全不識字,繁體字對他們來說太困難了?!?/p>
“但當時的方便成為了如今的不方便?!毙〈ㄕf。他說的也確實是一個問題,來自與中文同源文化的日本和韓國人,盡管或多或少有一定方塊字的認知度,到了中國,在地鐵和公交站牌上常常發(fā)現(xiàn)自己一個字也不認識。
小川稍微思索了會,突然用日語和一旁的同學交流起來?!拔覀兿氲揭粋€辦法,”他轉(zhuǎn)過頭來對我們笑道,“凡事開頭難。你們可以先在路牌、站牌上都附上繁體字?!?/p>
這讓我聯(lián)想到,在東京的地鐵車站里,每一個重要標識上,確實有日、英、中、韓四國文字。
我一下子豁然開朗。東亞認同感最直接、最方便的起點,不正是文字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嗎?尊重各自的歷史和國情的第一步,也許正應(yīng)該是讓繁簡漢字并存,讓三個國家的人可以建立起一種屬于自己的“文字默契”。
隨后的幾天里,我在居住地東京國立奧林匹克紀念青少年綜合中心的藝術(shù)樓大廳里,仔細觀賞了“平成23年度全國高中綜合文化節(jié)優(yōu)秀作品展”。這里展出了日本全國各地高中生的72件書法作品,形式以漢字居多,約占2/3,內(nèi)容有吳昌碩詩稿、敦煌漢簡、禮器碑、王安石詩作等。一名高二學生所摹《九成宮醴泉銘》獲得了特等獎,極有歐陽詢的神韻,文字的底蘊之“正宗”,讓我這個中國人自愧不如。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