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預警2月19日云南巧家4.9級地震后,王暾以及他背后的民間機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高新所”)名聲大噪。
這次被稱為“中國首次成功預警破壞性地震”的事件,或許給了同樣在研發(fā)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中國地震局不小的壓力,此后幾天時間中,中國地震局以及具體負責地震預警系統(tǒng)研發(fā)的福建省地震局,連續(xù)通過媒體發(fā)聲,公布最新的研究進度。
根據(jù)中國地震局和福建省地震局的信息,“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目前已經進入發(fā)改委立項程序,計劃投入20億元,用五年時間建設覆蓋全國的由5000多個臺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tǒng)。
但王暾似乎并不認可官方的努力,“中國地震局在地震預警方面的進展遠遠落后于我們,而到目前為止,福建地震局還未進行全面的地震預警試驗,而我們的預警系統(tǒng)已經經過了超過1000個實際地震的檢驗,大于2.7級以上的地震沒有漏報,我們掌握著國內最先進的地震預警技術”。
按照時間表,國家科技部將在3月對福建省地震局的預警系統(tǒng)進行驗收,如果獲得通過,那么“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獲得發(fā)改委通過將僅是時間問題,這意味著福建省地震局研發(fā)的地震預警技術,將在國內地震預警系統(tǒng)建設中全面使用,這對于王暾以及背后的高新所而言,并非好消息。
當王暾宣稱所掌握的地震預警技術比地震局還“先進”時,這場官民之間的競速跑已經充滿了火藥味:無論是商業(yè)競爭還是路線之爭。
官方民間競速跑
這場官方與民間機構的競速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
面對汶川地震的慘痛災害,王暾回國后,在各路地震專家的支持下,組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亦是在2008年,中國地震局向科技部提交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tǒng)的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建議書,作為上述項目的首席專家的金星,目前任福建省地震局局長。
但在王暾個人看來,從2008年起步后,在地震預警領域,其技術突破能力超過了中國地震局。
如今,王暾的高新建立了名為“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tǒng)”,并依靠汶川地震的余震,開始實際地震預警檢驗。而與之相比對的是,中國地震局的項目及各課題可行性報告在2009年6月5日才通過科技部專家組的可行性論證后,該項目最終在2010年3月7日在福建省正式啟動,并于2012年9月開始,依托福建省地震監(jiān)測臺網進行試運行。
“2011年9月的時候,我們的預警系統(tǒng)的覆蓋面積已經超過了兩萬平方公里,并通過對汶川地震余震的實際檢驗,獲得了大量一手的數(shù)據(jù)”王暾說,而其研發(fā)的預警系統(tǒng),于2012年9月通過了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金星并不愿對王暾的工作進行評論,他認為“我們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對記者表示,“3月國家有關部門會對福建局研發(fā)的預警系統(tǒng)進行驗收,等驗收完成后,再來詳細說一說一些事情”。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陳會忠則認為,目前外界批評福建省地震局預警系統(tǒng)研發(fā)遲緩,比較片面,實際上最近幾年,福建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王暾團隊僅僅進行地震預警而言,福建局的臺站功能定位是綜合性的?!?/p>
技術之爭
王暾和中國地震局原本在各自研發(fā)著地震預警系統(tǒng),但在云南巧家地震后,中國地震局和高新所關于地震預警技術的路線圖之爭,開始浮出水面。
通過媒體報道,外界很容易觀察到兩者的區(qū)別:中國地震局的系統(tǒng)尚未獲得科技部專家組認可,尚未進行大范圍地震預警試驗;王暾研發(fā)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tǒng)”建設方案,目前的臺站數(shù)量超過700個,覆蓋國土面積接近25萬平方公里。
中國地震局宣布將用5年時間,耗資20億元在全國布局5000個地震預警臺站后,王暾的高新所公開表示若使用他們的技術布局5000個臺站將在1年內完成,費用僅需三分之一。
面對外界的質疑,金星表示,福建省是屬于東南沿海的地震多發(fā)帶,4級左右的地震從2006年開始,發(fā)生了11次,因此中國地震局選擇福建省進行地震試驗,是有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金星認為“中國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研制和應用不能一味模仿國外。如果中國模仿日本建設地震預警監(jiān)測臺網,意味著需要在全國布設26000個地震監(jiān)測臺站,國力恐不能承受?!?/p>
而陳會忠解釋是,選擇福建的原因是“有能力承受負擔”。事實上,和國家地震局建立的“綜合性臺站”相比,王暾的地震預警臺站被一些業(yè)內人士評論為“比較簡單的設備”:“他的設備就是簡易的加速度計,嵌入式轉換器,相關電腦設備,成本并不高,僅能進行地震預警,而非如福建局的臺站,可以承擔預警,速報,觀測等多種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王暾的團隊并無官方背景,但在其團隊背后,科技部、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根據(jù)已經公布的數(shù)字,五年內高新所獲得的資金支持在3000萬人民幣左右,且四川省政府出面亦對王暾的研究工作表達了支持態(tài)度。
盡管官民的地震預警路線圖之爭,目前尚無定論,但從商業(yè)運用方面觀察,未來有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是,若王暾的預警技術被國家有關方面認可,那么將出現(xiàn)巨大的產業(yè)機會。
王暾并不回避這一話題,事實上,在成都高新減災所之外,其還擁有一個公司實體,其經營范圍為地震預警儀器。
比如,高新所還為國內僅有的兩個正式地震預警系統(tǒng)項目--四川省成都市和安徽省滁州市地震預警系統(tǒng)項目提供了核心技術和設備。
但王暾表示,“目前整個高新減災所的50余人中,除了3名行政人員外,其余全部是科研人員,我們沒有銷售團隊”。
或許,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yè)路線,孰是孰非,孰優(yōu)孰劣,這一切只能讓時間來證明。(李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