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領導人學做地方官
這期我們聊聊“地方往事”。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看起來有很意思,其實也很嚴肅的話題。
說它有意思,是因為他們也經(jīng)歷過普通人為官的種種遭遇:有尷尬——比如出國考察被“當成要飯的了”;有意外——比如要扯起嗓門沿著大街小巷高喊對方的名字,才找到人;有快樂——比如一起排隊打飯,一起在院子里圪蹴著吃飯聊天;有壓力——比如稍有突破,就被人說“搞什么破產(chǎn)”、“破誰的產(chǎn)”,坐在火山口。
說它嚴肅,是因為這些“往事”,蘊含著豐富的地方工作經(jīng)驗、領導能力:如何迅速打開局面,如何尋找工作突破口,如何協(xié)調(diào)中央政策與民眾需求,如何與部門溝通。
當然最有意思和最嚴肅的是,這些故事的主角是黨和國家領導人。
“起于州郡”本身當然有意思。在當下地方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大呼被誤讀、80后干部表示“壓力山大”時,領導人在“州郡”如何做官做事,從政起步,就更有意思了。
領導人當?shù)胤焦?,也曾處境尷?/strong>
“這里我很熟悉,當年下鄉(xiāng)就騎自行車來。”
7月11日,習近平視察河北省正定縣,延續(xù)了與民眾近距離互動的一貫風格。
這是他當選總書記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第二次到河北,同時也是當選后第一次到自己的從政起點站——正定。
1982年到1985年間,習近平先后擔任正定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是我真正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從政的起步點,我的基石在正定?!?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待正定縣招商代表團時如是說。
這是一個新變化。與前幾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成長渠道稍有不同,新一屆領導人不少都有市縣區(qū)一線工作經(jīng)歷。
“起于州郡”本身當然有意思。但在當下地方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大呼被誤讀、80后干部表示“壓力山大”時,領導人在“州郡”如何做官做事,從政起步,就更有意思了。
“土”不要緊,重要的是錘煉能力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攜妻子彭麗媛回到正定,說“我從政的始發(fā)地在正定。在這之前不能算。之前我插隊七年當大隊支部書記,那是在基層;后來在中央機關,那是當工作人員?!?/p>
從政之初不易,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就有手忙腳亂的時候。
據(jù)媒體報道,1984年,從醫(yī)27年的何魯麗當選為北京市西城區(qū)副區(qū)長,進入政壇。她回憶說,當時連區(qū)政府在哪兒都不知道,“第一次乘公共汽車去上班,竟然找不到區(qū)政府的大門,迷路了”。
對于政府公文,她也很陌生。在簡報上寫批文,還像醫(yī)生開處方那樣,把名字簽在右下角,還是辦公室主任糾正了她。
再說回習近平。他給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王幼輝的第一印象是,“穿著一件綠色軍裝,看上去不像干部”,“打扮像個炊事班長”,“在一般人看來,這位縣委副書記好像有點‘土’”。
好在,這種平民氣,對于地方官員來說,可以迅速助其打開工作局面。
當時四川忠縣(現(xiàn)屬重慶市)劇團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的白志偉就記得,80年代在時任縣長郭金龍辦公室看《霍元甲》的經(jīng)歷。
一天晚上,大伙看這部劇正看得起勁,突然停電了。失望之余,他們發(fā)現(xiàn)劇團隔壁的縣政府樓上有一個辦公室亮著燈。七八個年輕人一敲門,郭金龍打開了房門?!爱敃r他在寫什么東西,一看我們一群人,就問我們什么事。”幾個人不好意思地解釋了原委。郭金龍當即把他們?nèi)屵M了屋,打開了辦公室的電視。
當時擔任忠縣縣委書記的黃登銀就曾評價說,郭金龍沒有官架子,有和各個階層群眾交朋友的本領。
當然,多請教、多尋求幫助與提點也是很有必要的。
這一般來自兩方面,親人或者老同志。
1981年,劉延東將到北京市朝陽區(qū)任副書記,走上領導崗位。她父親專門送她一首詩,告誡她說:“工作遇疑難,調(diào)研路自通。實事中求是,遵則恥隨風。復雜問題來,靜析忌盲從。”
對于老同志的傳幫帶作用,《散文百家》也曾記錄,習近平說:“整個班子都是老同志的班子。確實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跟著學跟著走的過程。所以我說馮書記(當時正定縣委書記馮國強)起了一個傳幫帶的作用。我們有幸在這么一段時間跟班學習。”
地方工作,最重要的當然是錘煉領導綜合能力,此時不妨形成自己的為政風格。
習近平在正定養(yǎng)成經(jīng)常騎自行車到各個鄉(xiāng)、村去考察的習慣。
后來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提升了這種風格,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shù)厥形瘯?,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
忠縣的歷練也讓郭金龍“特別擅長平衡和調(diào)節(jié)工作”,“好多矛盾他一出面就解決了”,黃登銀說。
在工作上,郭金龍創(chuàng)造的工作流程,也讓大家頗為佩服:每個月初召開一次會議,“這個月要干什么工作,達到什么效果,他都說得清清楚楚。半個月過去了,再開個會,問工作進展。工作效率特別高”。
要學會化解壓力,也要扛得起壓力
越到地方或者一線,工作越具體,跑得越多,了解得越多,面臨的責任和壓力越大。這當然不僅是當下地方官員的感受,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也曾感到“棘手”。
1986年,馬凱出任北京市物價局局長。當時全國剛好進行價格改革,政府對很多商品放松價格控制。矛盾也接踵而至,“天天同代表各種不同利益要求的人打交道,解決了一批棘手的價格矛盾,又冒出一批新的價格矛盾”。
問題解決不可能人人都滿意,所以當時一些人稱物價局為“漲價局”,另一些人則說是“壓價局”。馬凱自然“坐在了火山口”,也“飽嘗了酸甜苦辣”。
馬凱愛寫詩,出版過數(shù)本詩集。但物價局這段日子,他幾乎沒有詩作問世。
還好,他比較豁達,只是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地方或者一線的壓力,還有很多源于權力與責任的差異。上有中央政策、下有地方需求,地方官員身在其中,需要兩頭兼顧。確實與本地情況不符時,也要懂得積極向上爭取。
上世紀80年代,教育資金按照中央政策,應由老百姓自己籌集。“群眾對此認識不多,抵觸比較大?!睍r任正定縣南牛鄉(xiāng)黨支部書記李宗魁稱。
中央政策肯定需要執(zhí)行,但群眾也需要引導?!?習近平)特別會做思想工作,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走到了?!崩钭诳Q。
當時正定每年要上繳征購糧食7000萬斤,一些村民為了填飽肚子,到外縣買山藥維持生活。
這種情況比較敏感,少有人愿意主動向上級反映。習近平當縣委書記后,責任就落在他頭上。最后多次向上級反映情況,才把征糧任務減下來。
當然,有時候,也要學會扛得起壓力,在重壓之下前行。
俞正聲在青島時,就頂著時任副總理朱镕基的“肝火”,解決青島啤酒問題。
1993年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內(nèi)地企業(yè)。這是朱镕基拍板“點將”,俞正聲親自率隊到北京“公關”,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的結(jié)果。這是好事。
可惜三年后,好事變成了壞事——青島啤酒經(jīng)營不佳,朱镕基大動肝火說,青島啤酒和龍井茶是在世界上真正叫得響的名牌,“一定要保住這兩個品牌,誰砸了這個品牌,就嚴肅處理誰!”
俞正聲當時面臨的壓力被形容為“令人心驚肉跳”。
權衡了三個月,最后青島決定換將,為青島啤酒謀了一個扭轉(zhuǎn)局面的董事長,俞正聲親自傳達。
多年后,他談起朱镕基時稱,“朱總理是好領導……我剛到北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你要想說服朱總理,就得他硬你更硬?!?/p>
要做得成事,也要經(jīng)得起非議
說千道萬,地方工作還是得做事,做成事。
1988年剛剛調(diào)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就著手處理官員違法占地建房的棘手問題。
他不斷權衡,如果清房可能會涉及到二三千名干部;另一方面,當時民眾對這些“看得見的腐敗”意見很大。
習近平下決心解決此問題,被他列入調(diào)查的干部多達2000多名。
后來有媒體問他:“這些被處理的干部還恨你嗎?”習近平稱:“對我沒意見,而且我走的時候,也還是難分難舍的……我跟他們無冤無仇的,我就是來講一個公道,我們干部不要去傷害人民的利益。”
梳理下來,領導人在地方基本上都稱得上是改革先鋒:李長春在沈陽促成了中國第一家企業(yè)破產(chǎn)、俞正聲在煙臺被稱為“房改總工程師”……這也是他們能夠迅速獲得提拔的一個重要原因。
做事,把握大勢就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的是,汪洋在安徽銅陵以一篇《醒來,銅陵!》拉開了一場有關思想解放的大討論,以及隨后的打破“三鐵”(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等大刀闊斧改革。這些舉措與1992年南巡后的大勢不謀而合。
當然,不是每個地方官員都能遇到這樣的時代節(jié)點,也不是每次都能提前把脈歷史。這時,等趨勢已經(jīng)開始明朗,機遇也來了,就要抓得住。
俞正聲之所以能在煙臺推動住房制度改革,是因為此前國務院已經(jīng)將煙臺、唐山、蚌埠確定為全國房改試點城市。
這是個艱巨的任務。俞正聲曾直言,“住房制度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它比放開菜價、肉價困難得多,比機構(gòu)改革還困難。但是,即使困難,現(xiàn)在也要動手搞?!?/p>
但同時也是難得的機遇。正是從煙臺開始,俞正聲奠定了在中國改革開放棋局中住房制度改革領域的地位。
1997年,俞正聲出任建設部副部長。有記者問他,“您在煙臺當市長的時候就在全國率先進行了房改,在青島當市長的時候,又把市委市政府機關大樓給賣了,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論。不過連房地產(chǎn)專家都評價說,這是非常高明的決策,請問,這對您出任建設部部長有沒有什么關系?”
俞正聲沒有正面回答,也沒有否認。
李長春推動企業(yè)破產(chǎn),抓住的是一篇文章。
1984年,在沈陽市委常委會上,時任市長的李長春說:“我主張像這樣長期虧損的企業(yè)應當?shù)归]。但是這個破產(chǎn)倒閉的辦法究竟是姓資還是姓社呢?這問題我吃不太準?!?/p>
在座一名市委常委看到過《瞭望》上講對長期落后企業(yè)破產(chǎn)處理的文章,說:“長春同志,你不是想知道姓資還是姓社嗎?《瞭望》上面好象回答了這個問題?!?/p>
李長春看了,正合他的胃口,就拍板起草企業(yè)破產(chǎn)倒閉辦法。
只要做事,非議是避免不了的。
當時國家的《企業(yè)破產(chǎn)法(試行)》草案成型,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首次審議時, 50名發(fā)言者中41 人反對,只有9人贊成。
李長春多年后回憶稱,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辯論了,有人說‘搞什么破產(chǎn)’、‘破誰的產(chǎn)’,壓力也是很大的……”
非議來了,不妨輕松應對。
《炎黃世界》雜志刊登的《習近平與農(nóng)民作家賈大山》一文透露,賈大山曾用詼諧的語言勾畫出習近平在正定搞改革開放的特點:“他不是穿西裝的改革者,銳意進取而鋒芒畢露。讓人們接受歷史性變革的同時,還能優(yōu)哉游哉地喝上一盅。這是一位含笑進取的改革者。”(記者 徐浩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