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中國經濟轉型更應從調整心態(tài)入手
我們不能沉迷于過去的業(yè)績,需要及時調整心態(tài),以平常心對待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回落。眼下的投資無論如何必須把握住兩個原則:一是有利于經濟結構轉型,促進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創(chuàng)新型產業(yè)發(fā)展;二是能促進民生,加快推進中西部和經濟落后地區(qū)的基礎建設項目。
⊙趙 曉 陳金保
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5月宏觀經濟數據延續(xù)了4月的疲軟態(tài)勢,工業(yè)增速雖有回升但增幅較小,如果考慮工作日因素(今年5月相比4月,多了兩個工作日),則今年5月的工業(yè)實際增長很可能低于9%。不到10%的工業(yè)增長所對應的中國經濟增長,應該不高于7%。結合PPI的超預期回落,綜合分析來看,中國經濟確實整體偏冷。
面對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的不佳表現,一方面,一直以穩(wěn)健而略顯從緊的貨幣政策已經開始有所松動,央行已經連續(xù)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6月7日更是宣布了3年來的首次降息。另一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也陸續(xù)出臺,高鐵投資再次啟動提速計劃,家電下鄉(xiāng)、汽車下鄉(xiāng)政策重啟,各類項目審批加快。廣東、廣西大鋼鐵基地項目的審批通過,“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和“三鐵”(高鐵地鐵城鐵)項目陸續(xù)上馬。在對2008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造成的嚴重后遺癥的質疑聲還沒過去的時候,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似乎又拉開帷幕,對此,國人理該保持足夠的警覺。
毋庸置疑,在目前的中國經濟形勢下,為了確保“穩(wěn)增長”的大目標,貨幣適當放水和加快“十二五”項目的審批和建設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眼下的投資無論如何必須把握住兩個原則:一是有利于經濟結構轉型,促進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創(chuàng)新型產業(yè)發(fā)展;二是能促進民生,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qū)和經濟落后地區(qū)的基礎建設項目,特別是民生項目的建設。而且,總的來說,我們仍需保持宏觀調控“穩(wěn)中求進”的總基調,目前考慮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還為時尚早。
從短期看,上半年經濟減速,總需求回落是大背景,考慮到去年年底開始的信貸增加,以及上半年項目推進帶動的需求增加約有半年左右的時滯,預計下半年的有效需求會逐步回升。另外,5月CPI和PPI同比漲幅雙雙回落,加上國際油價下調、夏糧豐收、翹尾因素回落等因素,未來物價漲幅仍有一定的回落空間。這為進一步降息和降準留下了操作空間。畢竟經過此次降息調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仍處于近三年來的高位。尤其是目前的準備金率20%,依然偏高。綜合來看,考慮到去年下半年GDP增速的低基數、近期政策逆周期疊加效應的釋放,以及未來的貨幣政策預期,經濟有望在下半年企穩(wěn)回升,當前經濟增速的回落,我們認為仍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第二季度是全年經濟增長底部的概率較大。
從中長期看,經濟增速預期的適當下調,總需求的回落將拉低通脹水平,有利于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一邊實施擴張政策的同時,一邊積極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特別是推動實業(yè)的重新振興,就成了當下的必然選擇。
但是,轉型知易行難,我們之前已失去不少機會,而要改變原有的路徑依賴非得有個長期的過程不可。我們已別無選擇。此時,不妨先從加緊調整心態(tài)做起。
近10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在10%左右,高居世界首位;年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一直超過20%,有些年份甚至達到驚人的40%。這種“雙高”增長的局面,非常容易導致經濟“虛胖”。因此,今年“兩會”提出7.5%的經濟增長目標,不僅是在為過快經濟增長勢頭降溫,也在為我們近年來迷戀的發(fā)展觀念降溫。畢竟,未來中國能維持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8%和財政收入增長10%的水平就實屬不易。我們不能沉迷于過去的業(yè)績,需要及時調整心態(tài),以平常心對待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回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借助資金和技術的引進,依靠比較優(yōu)勢和后發(fā)國家優(yōu)勢,采取以低成本為主的競爭策略,在經濟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2007年,中國GDP總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在如虹的經濟增長氣勢下,許多人已經習慣了GDP和財政收入“雙高”增長的局面。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北京、上海、廣東等發(fā)達地區(qū)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0美元,已接近或進入中等發(fā)達國家收入水平,而從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經驗來看,在這一經濟結構轉型時期,由于資源優(yōu)勢、比較優(yōu)勢和后發(fā)優(yōu)勢逐漸弱化,而以創(chuàng)新為主的內驅型經濟增長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經濟增長速度的適當降低,為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yè)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如果在這時著急推行經濟刺激計劃,由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受限,盲目加大投資只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或推高通脹,而無益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近十年來我國財政收入連年超經濟增長,這一方面得益于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和房價的飆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征管措施的不斷完善和陸續(xù)出臺的增稅政策。去年以來出現的財政收入增速下滑,既有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原因,也有經濟增長趨緩、價格漲幅回落、企業(yè)利潤下降的原因,更是“結構性減稅”政策的預期結果。樓市的紅利也許還有得吃,但瘋狂饕餮的可能性則不再有了。據有關模型測算,中國樓市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都將處于供大于求的環(huán)境中,兩三年內甚至可能積壓2億平方米以上的住宅,而進入到2020年后,住宅的需求將從增長進入下滑,樓市將成為夕陽產業(yè),中國的房地產已正式進入下半場。稅收方面,“結構性減稅”已是我國中期財政政策的必然選擇,如果政府繼續(xù)期望于稅收的高速增長,給稅務機關下達高速增長的指令性任務計劃,帶來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明減暗增”的尷尬局面,企業(yè)減負的愿望無從談起,“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作者趙曉系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金保系經濟學博士)
?。ㄚw 曉 陳金保 )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