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缺乏受理金融消費投訴的專門機構,金融消費屬于特殊消費領域,并非工商部門的管轄范圍,它的主管部門目前又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解決投訴,受到損害的金融消費者目前面臨投訴無門的尷尬。
如今,金融消費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金融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大大增強,金融投訴數(shù)量年年增加,投訴范圍不斷擴大。然而,由于金融領域的特殊性,由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形成、發(fā)展的遲緩,直到今天金融消費者的投訴還不是很通暢,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
金融領域消費者權益受到侵權的金額一般比日常消費領域受到侵權的金額要大,這本身就使受到侵權的消費者很窩心,更使人窩心的金融消費投訴非但成本高,而且常常投訴無門。
這是因為,一、維權的成本高。普通的金融消費者無論是采用投訴還是法律的途徑維護權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都難以承受。第二,維權投訴的渠道不暢通,我國缺乏受理金融消費投訴的專門機構,金融消費屬于特殊消費領域,并非工商部門的管轄范圍,它的主管部門目前又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解決投訴,受到損害的金融消費者目前面臨投訴無門的尷尬。第三,缺少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專項制度或法規(gu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本法,但它的很多規(guī)范在金融消費領域都難以適用。第四,金融業(yè)的特殊性帶來的市場信息不對稱。
目前金融領域的消費者權益受侵犯的眾多事例,基本上都反映了我國金融改革遲緩。一方面銀行的市場化程度很低,利率是非市場化的,銀行準入是非市場化的,非市場化的銀行造成壟斷,而壟斷行業(yè)中的企業(yè)不求顧客,顧客自然難求得到優(yōu)質服務,壟斷企業(yè)的霸王條款也勢必產生。另一方面,非銀行服務的保險、證券投資服務等領域,似乎競爭過分到了無序的狀態(tài)。而真正的市場競爭是需要規(guī)范的,是有法律法規(guī)并且有權威部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監(jiān)管的。在上述兩個方面我們都是缺失的。
今天已經(jīng)有人建議,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在央行系統(tǒng)下設立了一個消費者金融權益保護局,集中行使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職權。在方便金融消費者投訴和強化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的同時,建設和規(guī)范我國的金融市場,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
□郁慕湛(上海 學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