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1日17: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汪家橋村村民曬圣旨。程海波攝
中新網杭州8月1日電 “六月六,曬圣旨”,浙江省淳安縣汪家橋村一直有著這樣的傳統(tǒng)習俗。日前,該村為響應當地發(fā)展全域旅游號召,給鄉(xiāng)村旅游增加“文化料”,舉辦了曬圣旨祭祖活動,將保存了近400年的圣旨首次對外公開展示。
誦讀圣旨儀式現場。程海波攝
活動首先由村里兩位德高望重的長輩“請”出圣旨和祖先畫像,并由四位“護衛(wèi)”將圣旨、祖先畫像展開,小心工整地平鋪在桌子上晾曬,隨后是祭拜祖先和誦讀圣旨儀式,整個過程莊嚴隆重。
汪家橋村村民曬圣旨,吸引許多游客參觀。程海波攝
淳安縣汪家橋村發(fā)源于安徽歙州歙縣(今屬安徽績溪),經過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已發(fā)展成有900多人口的大村。明朝時,該村出了一位叫汪喬年(1585年-1642年)的陜西總督,保存至今的圣旨經淳安縣文物部門認證,是明朝崇禎皇帝頒給汪喬年的。(完)
此次“曬”出的圣旨。程海波攝
汪家橋村村民曬圣旨。程海波攝
近日,河北一農戶家里就有一副圣旨,而且距今568年,是明英宗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時的圣旨。經過文保部門鑒定,該圣旨為明英宗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頒發(fā)給時任南京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郭(王扁,音賓)之父郭士賢的,距今568年。
河北邢臺一農戶家中發(fā)現圣旨,從圣旨上文字可以看出,農戶家中發(fā)現圣旨系一道明代圣旨,距今已568年。持有這道圣旨的郭姓村民今年已有76歲高齡。
河北邢臺一農戶家中發(fā)現圣旨,從圣旨上文字可以看出,農戶家中發(fā)現圣旨系一道明代圣旨,距今已568年。持有這道圣旨的郭姓村民今年已有76歲高齡。
雖歷經350多年的時間,仍然保存完好。
圣旨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至今已保存220多年,傳承了7代人。
據新華社電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東北角村孫連保家中,日前發(fā)現了一道乾隆年間圣旨。孫連保家保存的這道圣旨為卷軸形式,件長約兩米、寬33厘米,用黃色綾錦裱裝,黃綾背面還有宣紙作底襯。
據新華社電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東北角村孫連保家中,日前發(fā)現了一道乾隆年間圣旨。孫連保家保存的這道圣旨為卷軸形式,件長約兩米、寬33厘米,用黃色綾錦裱裝,黃綾背面還有宣紙作底襯。
河北邯鄲臨漳縣文史工作者近日在該縣張村鄉(xiāng)張村一周姓家族祠堂內,發(fā)現了一道400多年前明朝嘉靖皇帝的圣旨。周家原來還有一道給周國孚的哥哥周邦毓的圣旨,內容是嘉靖皇帝褒揚周邦毓孝道,但目前已沒有了圣旨原件,只有圣旨照片。
河北邯鄲臨漳縣文史工作者近日在該縣張村鄉(xiāng)張村一周姓家族祠堂內,發(fā)現了一道400多年前明朝嘉靖皇帝的圣旨。周家原來還有一道給周國孚的哥哥周邦毓的圣旨,內容是嘉靖皇帝褒揚周邦毓孝道,但目前已沒有了圣旨原件,只有圣旨照片。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體為風格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嚴謹,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作為孫維城的后人,孫登選老人說,家中原本還有幾道孫維城的圣旨,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遺失了,只有這道最長的圣旨保存了下來。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體為風格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嚴謹,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作為孫維城的后人,孫登選老人說,家中原本還有幾道孫維城的圣旨,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遺失了,只有這道最長的圣旨保存了下來。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體為風格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嚴謹,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作為孫維城的后人,孫登選老人說,家中原本還有幾道孫維城的圣旨,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遺失了,只有這道最長的圣旨保存了下來。
河北省邱縣文史工作人員日前在一位名叫孫登選的老人家中,發(fā)現一道“巨長”的明萬歷年間圣旨,長達360余厘米,保存大致完好。據邱縣文史專家楊鳳奎介紹,圣旨中所指的孫維城,字宗甫,是孫登選老人的先人,邱縣孫莊村人。
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文保部門近日在北塘疃鎮(zhèn)小固堡村一戶姓郭的村民家中發(fā)現一道明代圣旨,為明英宗于正統(tǒng)十二年頒發(fā)給時任南京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郭之父郭士賢的,距今568年。
昨天上午9點多,記者來到弓寨村西頭看到,一輛鏟車停在田間道路,數十位男女踩著菜園田埂圍觀出土的圣旨碑。記者注意到,西側挖掘出土的圣旨碑碑文面朝天,它距離菜園拱棚水泥柱最近處不到2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