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為恩人守墓
董家的百年老屋
墓主:“鹽場魯班”——顏蘊山,自貢鹽業(yè)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守墓人:祖孫三代為董昭君爺爺生前好友顏蘊山守墓117年
墓主后人:對董家人知恩圖報、三代人守墓的舉動深受感動
未來:介于現(xiàn)實問題,守墓或?qū)⒅褂诘谌?/p>
榮縣高山鎮(zhèn)黃桷灣村有一位八旬老人,名叫董昭君。他一生居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上了年紀后,兒子多次邀請他進城一起生活,都被他拒絕。老人說,之所以留下來,不僅是因為自己多年習慣了山里的生活,更重要一個原因在于他曾向父親許下的一句諾言:“要給恩人守墓?!?/p>
董昭君說的恩人,是他從未謀面的墓中人顏蘊山。顏蘊山又被稱為“鹽場魯班”,是自貢鹽業(yè)史上一位重要人物。1899年至今,從董昭君的爺爺開始,到其父親,再到他本人,董家祖孫三代已經(jīng)在這座山頭上,為董昭君爺爺?shù)纳昂糜杨佁N山守墓117年。而這個百年約定的背后,是一段董家祖上銘記的恩情。
成都商報記者
袁偉 攝影報道
當?shù)卮迕瘢憾叶嗄晔啬梗數(shù)厝硕贾?/strong>
從自貢前往榮縣高山鎮(zhèn)黃桷灣村7組顏蘊山墓地,驅(qū)車要一個多小時,然后,沿著曲折山路上行,直至山頭,山頭上幾乎沒有人煙。86歲的村民龔策良(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只知道此處小地名叫高坎子。
不過,當記者問及董三公時,龔大爺馬上指著遠處一棵黃桷樹:“你說那個守墓的大爺,就在那個樹背后。”龔大爺告訴記者,董三公及其祖上多年守墓一事,當?shù)厝硕贾馈?/p>
又穿過一條田坎,繞過一棵有著百年年輪的黃桷樹,記者找到了董三公位于大樹后面的老屋子。董三公,真名叫董昭君,今年80歲。他告訴記者,房子有100多年了,現(xiàn)在基本廢棄。他還有一處新家,在老屋前方20米遠處,是一座磚房?,F(xiàn)在,老伴住在磚房,他依然住在老屋。為啥不住磚房住廢棄老屋?董三公說,房子是顏蘊山送給董家祖上的,他已經(jīng)住了很多年。
守墓背后 為報答恩情,祖孫三代百年守墓
顏蘊山是誰?他為何要送董家祖上房屋?董家后人又為何要為一位異姓故人守墓?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分別從顏家和董家的后人處,了解這段往事。
董昭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爺爺董光明與顏蘊山均出生于清代道光年間,二人從小就是好伙伴。后來,顏蘊山涉足鹽業(yè),因發(fā)明不少鉆探鹽井的工具,并積累總結(jié)出諸多開鑿鹽井的經(jīng)驗,被當時譽為“鹽場魯班”,也因此發(fā)家。而兒時伙伴董光明留在農(nóng)村老家,生活貧窮。
為幫助董光明擺脫困境,顏蘊山將其帶到顏家做廚師。不久后,董光明生活條件有了巨大轉(zhuǎn)變。
后來,顏蘊山去世前曾囑托董光明,希望他在其去世后,能回老家為其守墓。董光明為報答顏蘊山的恩情,便許下了為恩人守墓的諾言。為此,顏蘊山專門在老家為董光明修建了房屋,并贈予他數(shù)十畝良田,就是如今董三公的房屋所在地。1899年,顏蘊山去世,安葬于老家。董光明也辭去工作,攜妻兒回老家務農(nóng),并為恩人守墓,直到去世。
對此,顏家后人也略知一些?,F(xiàn)年64歲的顏祝先告訴記者,他也曾聽家里長輩說過有董姓人為祖上守墓,不過,由于顏家后人后來分居多地,很多已經(jīng)失聯(lián),因此,未能聽說過更詳細完整的信息。
董三公回憶,他并未見過顏蘊山,但自兒時起,他就陪同爺爺和父親,常去顏蘊山墳墓看望,或清理雜草、或平整地面。爺爺和父親都告訴他,那是恩人顏蘊山的墓,全家人住在這里,是因為爺爺答應要給恩人守墓。他回憶,父親臨終前,將爺爺留下的話,再次傳給了自己。他說, 自己仍堅定地選擇守墓,那是因為要遵守向父親許下的諾言:繼續(xù)給恩人守墓。
墓主后人 董家知恩圖報,深受感動
當記者問及后人是否會繼續(xù)守墓時,董昭君坦言,子女們均在縣城或外地成家立業(yè)。介于現(xiàn)實問題,他認為兒孫們在其去世后繼續(xù)守墓已經(jīng)不太可能。
對于董家人為顏家守墓一事,顏蘊山第六代孫顏剛介紹,顏家上幾代老人都知道且向后人斷斷續(xù)續(xù)地講述過此事。后來顏家后人分散,知道這事的后人逐漸減少。直到四五年前重修族譜,重新取得聯(lián)系的顏家后人才互相提及此事,董家人守墓一事又在顏家后人廣為傳開。顏剛稱,據(jù)顏家老人回憶,為感激董家人守墓,顏蘊山生前特別留下遺囑,將墳墓周邊田土和房產(chǎn)都贈予董家。
顏祝先告訴記者,作為顏氏后人,特別對董家人知恩圖報、三代人守墓的舉動深受感動。顏祝先稱,根據(jù)顏家祖訓,即便董三公之后,董家人不再為顏家守墓,顏家人也不會有半點異議,“董家三代守墓一百多年,已非常仁義”。
近日,電視劇《盜墓筆記》熱播,盜墓、考古、文物流失等也成為網(wǎng)友關(guān)注的熱門話題。雖然自古以來,民間的盜墓活動就層出不窮,給文物和古跡的保護帶來極大挑戰(zhàn),但也有一些人,甘于寂寞、全心全力守墓護墓,甚至立下祖訓、代代接力。
46年前,裴現(xiàn)周的父親裴麥鬧承擔起義務守墓的責任,父親在陵園里種下了松柏、冬青、月季,如今,這里郁郁松松,柏樹高大挺拔?,F(xiàn)在陵園四周是父親裴麥鬧當時種的花椒樹,裴現(xiàn)周說,為了更好的保護陵園,他打算在陵園四周砌上圍墻。
46年前,裴現(xiàn)周的父親裴麥鬧承擔起義務守墓的責任,父親在陵園里種下了松柏、冬青、月季,如今,這里郁郁松松,柏樹高大挺拔?,F(xiàn)在陵園四周是父親裴麥鬧當時種的花椒樹,裴現(xiàn)周說,為了更好的保護陵園,他打算在陵園四周砌上圍墻。
她們的職業(yè)叫守墓人,工作地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朝陽鎮(zhèn)的朝陽陵園。與吳紅娟最初遭到父親的反對不同,28歲的隊員馬麗雅是在老公的慫恿下做了守墓人。2010年的一天,老公帶回來一份《洛陽日報》,讓剛休完產(chǎn)假的馬麗雅看朝陽陵園的招聘廣告。
1949年,中共黨員張鴻盛奉命深入匪穴瓦解土匪時,不幸暴露身份,慘遭土匪剜眼砍足“點天燈”,犧牲時年僅36歲,后被葬于鄖縣城關(guān)鎮(zhèn)響耳河村。1978年,19歲的洪登鳳高中畢業(yè),她謝絕了留在縣城的工作機會,主動請纓回村教書,并為烈士守墓。
就在烈士陵園的門口,有兩間簡易房,這里住著的是徐廣甫,他是這個陵園的守陵人,而到他,已經(jīng)是徐家的第二代守陵人了。
艾買爾 依提把當年使用過的槍的樣子刻在了自己的手腕上,這里面有一名戰(zhàn)士的榮譽與責任。
據(jù)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在河南偃師市府店鎮(zhèn)佛光村,長眠著十三位抗日烈士,村民裴現(xiàn)周一家義務守墓46載,不計得失。
清明節(jié)將至,家住平頂山市魯山縣團城鄉(xiāng)雞冢村的范成鎖又開始往返于鄉(xiāng)各所中小學間,他要親自到各學校通知清明節(jié)到烈士陵園掃墓的具體時間。不愁吃不愁穿,60多歲了,為了守陵執(zhí)意住在烈士陵園附近,是什么,讓范成鎖如此投入?他和那些長眠于此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烈士,有著怎樣的淵源?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